2009年10月15日 星期四

潮間帶7大類

一、 潮 上 帶:
除了飛濺的海浪可達之外,是個極乾燥地帶,對海洋生物而言,環境相當惡劣。雖然生物種類不多,比較能適應陸地的生活環境,可以不必經常回到海水裡,但是在生殖產卵季節時仍須在海水進行,例如海蟑螂、某些種寄居蟹和少數藍綠藻等都可以在此區被發現。

二、 潮 池:
退潮後,在低潮線以上積水的小池稱之為「潮池」,其面積有大有小、深淺不一,為有越靠近低潮線的潮池,裡面的生物也就越豐富。本區除了許多種只分布在亞潮帶的藻類、海膽、海參、稚魚、蝦虎魚外,偶而可見到一些活體珊瑚或海葵等,大多數生物都隨著潮池越大越有機會生存在裡面。

三、 沙 泥 灘:
沙泥岸的環境對許多種生物是相當不容易生存的場所,強力的波浪和陽光熱力讓生物無法久留於地表,因此大多數種類都具備有挖掘的能力,或深埋在沙泥裡等待潮水來臨在出洞口覓食。居住在此的生物如槍蝦、遠洋梭子蟹、海筆等種類較為常見,這些種類也具有特殊的生態行為或經濟價值。而海龜也會循著沙灘上岸產卵,因此沙灘所孕育的生物也十分重要。

四、 礫 石 灘:

底質由玄武岩礫石堆,或卵石塊、珊瑚碎枝殘骸所形成,每一顆石頭都是可以被海浪翻動,因此除了藻類之下,大多數生物都躲藏在石頭底下,其中不乏是夜行性的蝦蟹、貝類,尤其是許多數量豐富的螺類棲息繁衍的場所。

五、 礁 岩 岸:
由堅硬穩定的底質所構成之海岸,因其表面崎嶇複雜,生物體必須具備強的附著本領,以防備強浪沖走,因此大型生物種類最為豐富;以藻類、底棲性貝類、甲殼類動物等較為常見,如青海菜、長葉紫菜、藤壺、黑齒牡蠣和螺類等。

六、 珊 瑚 淺 坪:
淺海的珊瑚是澎湖海域最重要的生物資源,尤其以造礁的石珊瑚種類居多,軟珊瑚較少;每逢大退潮時有許多種珊瑚群體暴露在空氣中,其中最常見的有軸孔珊瑚、表孔珊瑚、雀屏珊瑚、盤珊瑚和菊珊瑚等種類,這些由石珊瑚所構成的廣大珊瑚淺坪,孕育了魚蝦蟹貝類等眾多的生物,也是澎湖海洋生態資源之所以豐富和多采多姿的最重要基礎。尤其是採自珊瑚淺坪的硓咕石,即是珊瑚群體所分泌碳酸鈣造礁的遺骸,它是澎湖傳統建造三合院或菜園擋風牆的主要建材。本區最常見的動物是大指蝦蛄、章魚、澎湖裸胸鯙等種類。

七、 紅 樹 林:
澎湖群島地勢平坦,沒有較大河川分布其間,更無河口海域,在終年缺雨下,紅樹林在澎湖可說是沒有生長的條件。由於林務單位不斷的復育紅樹林,在青螺廟前溼地、菜園漁塭東北側、中屯國小西南側及瓦硐碼頭附近都植有不少的水筆仔、海茄冬和五梨跤等種類,但生長得並不理想。目前在青螺廟前溼地約2公頃的紅樹林成長較佳,該地稱青螺溼地,為本縣現存最大溼地,若能與紅羅北側濕地結合,堪稱為「濕地公園」,也是最佳的紅樹林生態教學及賞鳥地點。

介紹潮間帶

指大潮期的最高潮位和最低潮位間的海岸,也就是海水漲至最高時所淹沒的地方開始至潮水退到最低時露出水面的範圍。潮間帶以上,海浪的水滴可以達到的海岸,稱為潮上帶。潮間帶以下,向海延伸至約三十公尺深的地帶,稱為亞潮帶。

2009年10月13日 星期二

計畫草案

首先我們先來個計劃表吧
把這次的作業稍微有個進度及目標
1.介紹潮間帶,什麼是潮間帶
2.潮間帶的種類與分類
3.澎湖的濱海地形簡介
4.選定目標(包括動機以及目的)
5.出發實地探勘(拍攝照片)
6.照片整理,順便查詢當地的生物。
7.結論

大致上就是這樣吧!!
下次再來安排時間~~

2009年10月8日 星期四

首篇第一發!!

這是餵了作業而弄得網誌???

感覺真奇妙~且還要寫日記????

之後要寫啥?? 養魚日記遇蝦日記 = =

去跟同學要蝦苗或魚苗好了...哈哈